中西歐英國.愛爾蘭

當年, 我們過這樣的日子...

徐子華
2014·12·01
作者·徐子華

當年, 我們過這樣的日子...



愛爾蘭在18到19世紀發生過幾次大飢荒, 特別是在1845年馬鈴薯的欠收,

十年間, 造成百萬人喪生, 50年間超過200萬人離開愛爾蘭四處移民尋找生機,

這數字幾乎是她人口的二分之一, 而移往美國的人口最多, 直到1912年的鐵逹尼號上的三等艙都還有愛爾蘭的移民在上面.

而當年當家的英國正熱鬧地舉辨世界博覽會(1851), 在水晶玻璃屋中, 全世界冠蓋雲集, 對於小老弟的災難置之不顧, 這也造成愛爾蘭人內心複雜的情緒反應, 而慢慢走向近百年的獨立戰爭

愛爾蘭人口現在約四百萬人, 而在現今的美國, 號稱是愛爾裔的就有超過四千萬人, 在過去的美國總統就有超過20位是愛爾蘭裔,,

聖派翠克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 每年3月17日的聖日, 在紐約都有盛大的遊行, 人人身著綠色衣褲走在大街上, 這些都是愛爾蘭裔.

愛爾蘭的象徵除了三葉草(酢醬草)外, 就是馬鈴薯, 農業是她們的命脈, 一但發生病蟲害如1845年那次嚴重的災荒, 可以想像會是多麼可帕, 據保守估計, 1800年的人口約為800萬人, 到1880年剩下約400萬人, 少了一半!!
為了紀念這次的災難, 首都 都柏林 的麗菲河畔有一群銅雕, 來提醒愛爾蘭人, 不要忘掉這歷史上的國難!

以下的作品是愛爾蘭雕刻家 Rowan Gillespie 在1997年所作.



















謝謝光臨! 

相關行程請參考 
www.artisan.com.tw/Exh/ExhMini.aspx
國王的定情之物--奧比多斯
國王的定情之物--奧比多斯
徐子華

/ 徐子華 /

徐子華旅遊部落格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