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苦路上的韋羅尼加
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道路『苦路VIA DOLOROSA』,一條長不到一公里卻令人傷感的道路,兩千年來,仍然吸引全世界的人熱切親臨走入其中!它是世上最具震憾力的路,也是一條考驗信徒、遊客抵擋購物誘惑的道路!
位於古耶路撒冷的『苦路』,又稱『苦傷道』,源自拉丁文VIA DOLOROSA(Way of Grief or Way of Suffering)。從西元一世紀開始苦路朝聖己成為許多信徒自發的紀念活動。西元四世紀拜占庭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苦路巡行遂成為合法的街頭宗教活動。最初,朝聖信徒不是由現今的荊冕堂開始,而是由客西馬尼園一直走到聖墓教堂。當時路線不詳與現代的路線最大不同是走苦路的人是直走終點,少有站站停留的習慣。
西元八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但並不刻意阻止苦路的巡行活動,但巡行的路線開始更動,改由大祭司該亞法的府第(雞鳴堂)出發,隨後前往耶穌接受審訊的安東尼堡,最後到達終點聖墓教堂。中世紀是教會的黑暗時代,由於政治、教會及考證的的分歧,不同群體又有自己的獨特路線。西元十四世紀開始,聖方濟會組隊巡行,由本身是終點站的聖墓教堂開步;這不是倒行逆施,乃是將苦路巡行升格成經常性的聖事。西元十七世紀經歷代教宗們的接納及方濟會士聖良德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的大力推動,「十四處」的苦路最後終於得到大家的認同,成為共同的苦路路線,但何處是那一站的共識要到西元十八世紀教宗克勉十二世確定十四站地點和敬禮儀式才真正落實。

苦路十四站大多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而產生其先後次序。其中第三、七及九站耶穌三次跌倒的地點聖經並無記載;第四站聖母馬利亞看見耶穌的場面,不問聖經是否有記載,母子生離死別也令人動容! 聖經無記載令人比較生疏的第六站是記念一個叫韋羅尼加(由拉丁文vera icona漸演變成"veronica"「true image真形像的意思」)的女子為耶穌用手巾(或圍巾)抹臉上血汗,竟發現手巾上留下耶穌血汗真容。相傳韋羅尼加的墳墓就在第六站所屬的耶穌小修女會little sisters of Jesus教堂內。因為耶穌是「受苦的上帝」的真像,耶穌受苦的面容叫人永不絕望,在永恆的生命中,神要擦去人們一切的眼淚。希伯來書一章三節:「他是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
從西元十二世紀起,就有傳說在梵蒂岡教廷聖伯多祿Basilica di San Pietro大殿所收藏的汗巾,可能就是聖婦韋羅尼加為耶穌拭面的那塊手巾。西元1216年,按慣例從聖伯多祿大殿到聖神醫院舉行的「韋羅尼加遊行」結束時,放置在聖髑匣中的這塊汗巾突然反轉,教宗認為這是一個吉兆,遂撰寫了一篇禱文,叫信徒連續十天內誦念,以得大赦(此乃敬禮史上首篇大赦禱文)。西元十三世紀教宗依諾森三世大力推動基督的汗巾Sudarium Chiriti的敬奉,並於每週五和節日開放給朝聖者瞻仰;著名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於西元1300年的聖年中見過此聖髑後,在他的作品神曲Divina Comedia「天堂篇ParadisoXXXI」裡也歌頌過這聖物。
“聖伯多祿大殿三大聖髑-韋羅尼加汗巾現、基督十字架真木和刺穿耶穌右肋的長槍。”
傳統的苦路十四站:
1.耶穌被彼拉多定罪(可15:6-20)
2.耶穌拿到十字架和被鞭打(約19:17)。
3.耶穌第一次跌倒。
4.耶穌途中遇母親
5.古利奈人西門背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
6.韋羅尼加為耶穌抹去汗血
7.耶穌第二次跌倒
8.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路23:27-31)
9.耶穌第三次跌倒
10.耶穌被剝去衣服(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11.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路23:33-47)
12.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路23:44-46)
13.耶穌從十字架卸下置膏禮之石板
14.耶穌葬於聖墓(路2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