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北(山東青島‧北京天津‧山西太原‧內蒙古草原)

京城風采~老北京春節習俗大賞

玩家帶路
2024·02·09
作者·玩家帶路

春節快樂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累積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春節凝聚中國人的生命追求與情感寄託,傳承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壹·年夜飯
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嚐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貳·逛廟會
在北京,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文化娛樂活動最頻繁、最熱鬧的時段。那時候,京城裡的戲園子會人滿為患。根據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共有700餘座寺廟。春節期間,大小寺廟皆開放給香客和遊客。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
北京的廟會以廠甸、白雲觀、大鐘寺和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廟會更是盛極一時。在老北京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初一東嶽廟,十五逛花燈。燕九白雲觀,三十雍和宮」說的就是老北京人過年要去的幾個地方。


三破五崩窮
北京人一般不把正月初五叫“初五”,而是叫“破五”。從這一天起,過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經被「破」掉,可倒垃圾,可動剪刀,商舖也可以開業了。在破五這一天,老北京人講究吃餃子。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一定要吃的。

破五包餃子,肉餡和菜一定要自己剁。剁餡時刀和砧板相互“碰撞”,一定要鬧出點兒動靜來,聲音越大越好,目的就是把煩心的事兒和不順心的事兒都“剁”跑。包餃子就像在捏小人嘴,要用點力氣捏,只有用力捏,才能把小人的嘴給捏住,才能達到不讓小人造謠生事的目的。破五煮餃子時還有一個習慣,如果餃子煮破了,不能說“破了”,必須說“掙了”,以取個吉利。

肆·咬春
立春這一天,民間講究要買個白蘿蔔來吃,俗稱「咬春」。這一天,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裡吆喝「蘿蔔賽梨兒——辣了來換——」。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老北京人認為立春這一天吃蘿蔔可以解春困。立春時吃的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為上,紅心蘿蔔更佳。舊時認為,吃蘿蔔不但可以解春困,而且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除了吃蘿蔔,還要吃春餅。舊時老北京咬春的風俗非常流行。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春餅是用來高麗菜吃的。北京人愛做炒合菜,即把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嫩菠菜炒在一起,上面要是再蓋上一張攤雞蛋餅就是北京名吃“合菜戴帽兒”,北京人則稱為「金銀滿堂」。將其一起捲進春餅裡吃,滿口飄香。

伍·拜年
拜年一般先從家裡開始,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家裡的拜年活動結束後,還要出門給街坊鄰居拜年,互相說些吉利話。

陸·摸門釘
摸門釘也是老北京特有的過年習俗,門釘就不用解釋了,過去的城門、宮門、王府大門上都有,故宮、恭王府……。那麼北京這麼多門,去哪裡摸呢?一般會去正陽門、也就是俗稱的前門,因為這是老北京城的正門,也稱為「龍門」。
除了希望來年生意紅火外,由於需要放鞭炮歡迎財神,使得商家能夠透過此來吸引遊客注意,打響自己商舖的知名度,在商業街中舉辦活動吸引人流量,對於商家做生意有著實際的好處。有鑑於此,請路頭至今為止仍是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雖然這類活動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在北京已是雷打不動的春節保留節目,人們至今仍樂此不疲。摸摸城門上的門釘,祈求早生貴子或祈求覓食佳偶。父母都會“望子成龍”,女孩兒們的佳偶又稱“乘龍快雁”,所以必須到正陽門摸門釘。
北京的春節習俗中,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祈福驅災的願望、辭舊迎新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是昔日生活在胡同裡的老北京人留下來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相信這些習俗還會延續下去,為新一代北京人帶來節日的歡樂。
冬天的哈爾濱,冰與火的浪漫,感受東北老鐵的熱情
北京春節地壇廟會 熱辣滾燙過大年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