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

我的祖國:捷克(上)

莊立育
2021·07·28
作者·莊立育

文化與音樂浪漫其間的布拉格

「卡夫卡即布拉格,布拉格即卡夫卡……就連布拉格最微小的元素,在卡夫卡作品中亦隨處可見。」厄西迪(Johannes Urzidil)

布拉格崛起


布拉格建城於公元九世紀下半葉,但真正成為伏爾塔瓦河上溝通東歐之間的門戶,還應歸功於十四世紀時的波西米亞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Charles四世(1316~1378年)。查理四世出生於布拉格,是波西米亞國王盧森堡王朝約翰John of Bohemia的長子,他幼承庭訓飽讀經史,深諳合縱連橫之道。在他的治理下,布拉格迅速崛起,一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進而成為帝國的首都。查理四世對布拉格無限眷戀,他生於斯,也終於斯,其遺骨安葬在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墓穴。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是遊客必走景點,現在走上查理橋最令遊人心醉的是錯落起伏各類表演的樂聲,布拉格不愧是誕生了史麥塔納的音樂之都,有此一說,連布拉格肉鋪的一個屠夫,也能在打烊之後匆匆擦去手上的油漬,拎上小提琴來到查理大橋拉上幾曲,掙上幾個銅板買桶啤酒喝喝。由此可見音樂在布拉格浸淫之深。

查理大橋誕生


其實早在查理大橋落成之前,這裏曾先後建有一座石橋和木橋,不幸的是都被洪水衝垮。1357年,著名建築師帕爾勒Peter Parler奉查理四世之命重新設計了一座新橋,新橋十五世紀初落成,這座橋長520公尺,寬10公尺,16座橋拱用砂岩和砂漿澆灌而成,傳說在澆灌時使用了大量雞蛋用以凝固。查理大橋雖是由查理四世始建,但在早期卻一直被冠上「布拉格大橋」的名字!直至1870年才改為現名。1683~1714年間,藝術家們創作30座雕塑並豎立在橋墩之上。雕塑大多屬巴洛克風格,其餘則為新哥德式和古典主義風格,被歐洲人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原件保存在博物館內,橋上雕像已經換成複製品,其中橋右側的第8尊聖約翰John of Nepomuk雕像,是查理橋的守護聖人。
上圖為查理大橋

捷克人心中的祖國


「那天清晨,我緩緩地走上大橋,沒有人知道我想幹什麼。就在這時我突然聽見了伏爾塔瓦河的激流在撞擊查理大橋的聲音」1874年秋,「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因患耳疾而痛苦萬分並一度想結束生命……他的回憶錄中稱伏爾塔瓦河的激流聲是捷克人心靈的呼喚,而歷經幾百年風雨血火的查理大橋,是他心中的祖國,後來這些感情全都被凝聚在了他的著名交響詩《我的祖國》中。
在查理大橋邊坐落著史麥塔納的故居現已改成博物館,值得一看是那份早已泛黃的《我的祖國》原稿。在曲譜的空白處,史麥塔納標注著查理大橋和伏爾塔瓦河的字樣,因為這是他生命的源泉,所以交響詩《我的祖國》的第二樂章也就是最著名的樂章就叫做《伏爾塔瓦河Vltava》。

「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部來自于偉大的查理大橋。」1924年5月,另一位天才卡夫卡靜靜地躺在霍夫曼博士療養院裏,讓守候在他身旁的好朋友雅努斯記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
這位出生在查理大橋附近的猶太人,把查理大橋稱之為是他生命的搖籃。卡夫卡去世後,雅努斯出版了著名的回憶錄《與卡夫卡對話Gespräche mit Kafka》,書中寫道:「我經常會為卡夫卡如此鍾情查理大橋而吃驚,他從3歲時便開始在橋上遊蕩,他不但能說出大橋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發現他竟在夜晚借著路燈的光亮在數著橋上的石子……」

My Fatherland《我的祖國》

「因史麥塔納,布拉格是一首跳躍的交響詩;因胡斯,布拉格是一神聖的宗教改革發生處;因米蘭•昆德拉,布拉格成了絲絨革命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史麥塔納的成長


史麥塔納是一位波希米亞Bohemian作曲家,1824年3月2日出生於捷克的利托米什爾Litomyšl (當時屬於奧地利)。父親是當地的釀酒師,結過三次婚,史麥塔納為第三任太太生的三子。波希米亞當時屬奧地利的一個省,官方語言是德語。因此史麥塔納在家裏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說過捷克語。
史麥塔納很早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閒暇時會拉小提琴自娛的父親成為他的啟蒙老師。史麥塔納5歲時曾以小提琴,演奏海頓的一首弦樂四重奏,6歲就在當地音樂會上首次公開鋼琴演奏。史麥塔納的父親1831年被任命為伯爵的釀酒師,一家人因而遷居。史麥塔納跟當地的管風琴師學習音樂,9歲左右寫下第一部作品。

四處闖蕩走出音樂之路


原本為農村子弟的史麥塔納,基於對音樂藝術的熱愛,1843年決定前往繁華的布拉格發展自己的事業。初期遭遇不順受到當時名噪一時的李斯特Franz Liszt諸多資助與提拔,李斯特音樂觀影響了史麥塔納的美學觀,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更是帶給史麥塔納強烈的啟示,認為捷克(波西米亞)應脫離奧地利獨立成為自主的國家。此時,史麥塔納因太太的重病、四個女兒中的三名相繼夭折等噩運纏身,為了改變運氣加上政治因素決定舉家搬到瑞典哥廷堡 Gothenburg(1856-1861年)成為當地愛樂協會的指揮,並身兼作曲家、鋼琴家多重身份。在李斯特鼓舞下寫三首交響詩「Symphonic poem:理查三世Richard 3」、「華倫斯坦的營地Wallenstein&qapos;s Camp」、「哈孔伯爵Hakon Jarl」,同時紮下史麥塔納與交響詩的情感。

民族情感實踐新樂派


因波西米亞地區的改革氣氛以及自身對祖國的愛,1862年史麥塔納回到捷克,決定投身致力波西米亞民族音樂的振興。但是也因此捲入當時波西米亞新、舊兩派的音樂論戰中,為他樹立樂敵不少。師承李斯特、支持華格納樂風的史麥塔納屬於前衛派,與以里格爾F. L. Rieger為首的上層中產階級保守派,有相當激烈的理念之爭。當時保守派的知名樂評家為Frantisek Pivoda,而前衛派的則是Otakar Hostinsky,前者譏諷史麥塔納的歌劇「達里伯Dalibor」一無是處,但後者卻提出讚譽的論點,慷慨地稱史麥塔納為「捷克音樂之父」。1866年接掌布拉格國民歌劇院 Provisional Theatre指揮更讓史麥塔納佔了職務之便,可以實踐歌劇的創作理念。

苦難中的藝術光輝


在晚年史麥塔納的耳疾開始發作,有記載是因反對者打擊而悲憤耳聾,但依資料來看應是因梅毒引起的併發症。雙耳全聾後史麥塔納被迫辭去歌劇院指揮。不過從「我的祖國」開始,也就是史麥塔納耳聾之後、去世之前的十年,才算是進入他創作的最高峰,多部歌劇以及細述耳疾與一生命運之苦的「e小調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涯From My Life」,都是這個時期所完成的作品。


◎◎◎ 小資訊◎◎◎


史麥塔那一生的九部歌劇

1863 布蘭登堡人在波西米亞The Brandenburgers in Bohemia
1864 交易新娘The Bartered Bride
1867 達里伯Dalibor
1868~1872 莉布榭Libuše
1874 兩寡婦The Two Widows
1876 吻The Kiss
1878 秘密The Secret
1882 魔鬼之牆The Devil&qapos;s Wall
1884未完 中提琴Viola


>點我看
巨匠旅遊奧.捷行程
>點我看
巨匠旅遊奧.捷.匈行程
瑞士人間天堂
捷克世界遺產(一)波希米亞玫瑰鎮─庫倫洛夫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