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歐瑞士

歐洲二大商業帝國,竟是靠臭魚撐起的?!

巨匠編輯群
2021·08·24
作者·巨匠編輯群(似禾)

淺談 13-16世紀鯡魚貿易
說到鯡魚,去過瑞典或荷蘭的人一定會想到那被譽為國民美食但又令人既而遠之的鯡魚罐頭。一打開,混合著臭雞蛋、沼氣、及嘔吐物的濃烈氣味撲鼻而來,若非逐臭之夫,實在難以入口。為何這樣氣味獨特的食物,會在13-16世紀,成為了北歐.波羅地海地區,最重要的貿易物資呢?
眾所皆知,在氣候寒冷的北歐及波羅地海地區因峽灣眾多成為天然良港,而鄰近海域因為洋流關係帶來大量浮游生物,自古就是非常著名的漁場,又因為冰河地形導致地力無法有效種植農作物,漁業就成為最主要的產業。
魚貨帶來了財富,但也產生了問題,就是保存及運送。於是,這些歐洲漁民,便想到了用鹽將魚醃漬起來,以延長魚貨的鮮度,問題是此區域雖臨近大海,但因日照嚴重不足且缺發平坦的曬鹽場,以至於鹽巴成為相當稀有的產品,英文中的薪水-Salary,就是由鹽-Salt而演變而來,可知鹽巴在當時的地位。為了解決鹽供應的問題,向國外購買鹽成為必要的選項,有了鹽之後,漁民能更輕易的大量儲存魚貨,尤其是鯡魚,這種季節性洄游的魚類,在13世紀時,躍升為西歐及北歐地區,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
而載運鯡魚的船隻,也就成為鄰近海域不法之徒眼中的肥羊,漁船及鹽船被搶劫甚至殺人越貨事件頻傳,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卻因為徒有政權卻無治權的情況下,對此束手無策。於是鄰近北海及波羅地海的各個自由市、王國及著名的條頓騎士團,共同組成了歐洲最著名的商業同盟,漢薩同盟Hansa Teutonica。
有著自己的武裝船隻,來保護同盟下所屬船隻,也以其蒸蒸日上貿易量所累積的財富,完成同盟國於帝國間的合縱連橫,甚至能決定申勝羅馬帝國的選帝侯人選,堪稱13世紀北歐地區商貿霸主。
到了15世紀,由於商業間的互相爭奪,及洋流的改變,鯡魚的漁場自波羅地海,轉移至北海,衰弱了漢薩同盟,也帶來了另一個海洋強權的崛起 ─ 尼德蘭王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荷蘭。
精明的荷蘭人,為了大量儲存鯡魚漁獲,研究出了以 1 :20 鹽魚比,僅去除頭部而保留內臟的方式,醃漬漁獲,減低用鹽的比例,也增加了成品的風味。更重要的是,為了能裝在更多的漁獲,設計出了能航行更遠,船艙空間更大的漁船,也直接帶動了荷蘭的造船工業的進步,大量湧入的熱錢,給了荷蘭商人成立全球海外貿易公司的底氣,名動下的「荷屬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因此而成立,讓16世紀整個南洋地區的貿易,插滿了荷蘭的三色旗,荷蘭的王室也因此,戰勝了宗主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啟了獨立時代。
一條小小的鯡魚,奇蹟式的支撐起了近300年的世界海洋貿易更迭,恐怕也是這些愛吃鯡魚的逐臭之夫,始料未及的。


下次到了瑞典或荷蘭,別忘了捏著鼻子,也要來嘗一嘗,共同感受這口中的海洋霸權活歷史。

馬達巴~~名不虛傳的“馬賽克之城”
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馬撒達永不再淪陷
巨匠編輯群

/ 巨匠編輯群 /

旅遊看巨匠.世界不一樣
🔎帶你探索世界動人秘境!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