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歐

歐洲文藝復興(三)---西斯汀教堂壁畫

徐子華
2013·12·10
作者·徐子華

歐洲文藝復興(三)---西斯汀教堂壁畫


1508年, 米開朗基羅33歲, 被當時的教皇 朱利亞二世 要請到羅馬來, 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的 西斯汀小堂的天花板彩妝, 剛開始, 米氏是有些不願意, 因為米氏自認為是雕刻家, 而不是畫家, 不能勝這個工作, 但, 他還是不情願地去了!

 

 

我想, 上頭這幅畫面, 各位應該不陌生吧! 對了, 創世記中的 上帝創造了亞當.米氏把聖經中創世記的內容為主, 其他故事為輔, 單獨一人, 用了4年的時間完成, 當時宗教人士大為反感, 因為,人物的衣服都脫去了!

 

 

上面是天花板壁畫中間的一部份.整個天花板,米氏是用所謂的 Fresco, 我們叫 "溼壁畫", 也就是在壁上的泥尚未乾之前, 就要上色完成, 困難度急高!

 

我們來近看一下亞當.

 

 

米氏充份地用 "力" 來表現人體的爆發力, 人的線條, 肌理被誇張地突出, 也只有退去衣服, 才能表現線條, 也才能看出畫家的實力.

 

當時的畫家們, 為了更為了解人體, 甚至去解剖人體, 這在當時是不合法的, 但, 他們還是偷偷地去做,

 

我們來看看文藝復興之前的亞當與夏哇(拙出伊甸園),主題是 亞當與夏哇違背與上帝的盟約(偷嚐禁果) 而被趕出了伊甸園

 

 

上面這是早米氏約50年前的 喬凡尼• 保羅 在1445年所繪, 畫中的右邊兩人, 亞當與夏哇 瘦弱, 無力, 似乎是失去上帝的恩寵, 帶罪之人, 是被趕山去的.(人體重要部位都被刻意地遮蓋)

 

再來看看下面這幅,米氏在天花板上畫的兩個人物, 是不是人物粗壯, 有自信, 亞當揮一揮手, 好像是說 " 好啦好啦, 我走了就是了好吧!!"

他是自己離開的, 而不是被趕出去的!

 

 

這是人文主義, 是強調人的本位價值, 人在上帝面前不再那麼渵小.

 

 

這是黛耳菲女先知

 

 

這是舊約 友弟德書 裡的人物, 主題是以色列的美女 友弟德 在亞述帝國的大將 敖羅斐乃 喝醉的那個晚上, 割下了他的人頭.

 

我們來近看作品

 


一般, 在這個故事中, 友弟德 都有一位侍女, 由這位侍女拿著 敖羅斐乃 的人頭, 人物的表現因人而異, 我們可以再一次看到畫中人物的飽滿與自信

 

 

利用這個篇幅, 簡單地介紹米開朗基羅在 西斯汀小堂 的壁畫, 抱歉, 只能重點地看看, 如果有進一步的興趣, 歡迎留言分享, 共同探討!!

下一個單元, 我將介紹20年之後, 米氏再度應教皇的要請, 二度訪羅馬, 再為 西斯汀小堂創作另一大巨作, " 最後的審判"

 

謝謝光臨!! 徐子華 Hsu

美哉!! 法蘭西-南法(一)
埃及的葡萄!
徐子華

/ 徐子華 /

徐子華旅遊部落格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