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東(上蘇杭‧寧波‧南京‧無錫‧溫州‧黃山‧千島湖‧九華山‧江西南昌)

江南人的餐桌上,藏著哪些「開春第一鮮美」的菜色?

2024·04·08
作者·

春江水暖魚先知,在江南,各色江魚、河魚等「時令蕎鮮」經過一個漫長冬季,到了最「鮮」季節,嚐鮮要趁早,一一吃過才算不負春光不負卿。

刀魚
開春第一鮮美之料”美譽的刀魚上市了,民間有諺“寧去累死宅,不棄鮃魚額”,意思是寧願放棄祖宅,也不願放棄吃剩下的刀魚頭,可見刀魚有多鮮美!然美中不足的是它的魚刺比普通的魚多幾十倍,通身上下大小粗細魚刺超過千根,入口刺多綿密如針, 不會吃魚的人很容易卡嗓子,袁枚在《隨園食單》提供了兩個法子:一是“用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將魚背斜切之,使碎骨盡斷,再下鍋煎黃……臨食時竟不知有骨」。

我祖父在世時,買回來二兩多的大刀,處理乾淨後,直接放在米飯上蒸,抑或貼在菜鍋上,讓熱汽蒸熟即可,如此珍貴之刀魚,過度烹飪是暴殄天物,清蒸方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鮮嫩,不加鹽,僅“用火腿湯、雞湯、筍湯煨之,鮮妙絕倫”,且蒸刀魚毋須刮去魚鱗,因刀魚鱗下含大量脂肪,蒸熟之後,魚鱗化油,口感更為肥腴,那筷子夾住魚頭,慢慢提升,輕輕一抖,魚骨、肉自然鬆脫分離,拆骨後的刀魚,淋上一勺農家熱豬油,即可開吃。

電視節目《味道》

在蘇州人看來,刀魚和碧螺春一樣,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品的。故我祖父在刀魚開吃前,自有一套儀式,先用青鹽漱口,端坐下來,用特製的竹筷,挑一點魚肉送進嘴裡,明前刀魚有一股特殊青草香,肉鮮而細嫩,刺綿而密, 舌頭一抿,把肉從刺上推下來,嫩若無物的魚肉滑過喉嚨,可謂「不是在肉裡找刺,而是從刺裡找肉」。

這樣的刀魚,每一口都得小心翼翼,恰好可以細細品味,而細密的骨刺反而成就了每一寸活肉,細嫩鮮美莫可名狀,盤底的刀魚湯汁更是飽含魚脂,既肥且鮮,捨不得丟,讓廚房再下一份蘇式小闊面,淋上油潤的魚汁,裹住麵條,鮮味二次釋放,至於脫下的一副刀魚骨架,回鍋油炸,撒上椒鹽,魚骨金黃酥脆,變作一道別有風味的小點可再食。

電視節目《味道中國》

若想大快朵頤刀魚肉,可巧手去其刺,剁成魚茸,加鹽、蔥花、胡椒粉等佐料去腥提鮮,攪拌均勻,用餛飩皮包好,下鍋煮熟,裝盤後的刀魚餛飩個個晶瑩潤澤。

把刀魚煮稀爛後用紗布濾去細刺,做湯下麵,名曰“刀魚麵”,大口吃麵,唇齒留鮮。有一位美食作家寫道:「我坐在上海淮海路上專門做蘇式湯麵的'滄浪亭'二樓,沉醉於一碗'刀魚汁麵'這碗麵,清湯寡水,不見任何的澆頭料頭,但是豐腴鮮美,鮮得教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鰣魚
比刀魚更稀缺名貴的,非鰣魚莫屬,此魚堪稱「魚中貴族」。杜牧曾有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明皇為滿足楊貴妃愛吃荔枝一己私慾,不惜勞民傷財,明朝也有詩“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江上貨船載冰雪護裹的鰣魚,晝夜兼程馳往京城,是的,自明朝萬歷起,鰣魚便作為上貢皇帝的時鮮貨。

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把嚐鮮鰣魚當成一種時髦,張愛玲曾嘆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可見鰣魚有多受人追捧。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鰣魚上市,我祖父也會上百年老館一嘗其鮮,清蒸是對一條好魚的最大尊重,烹飪鰣魚不可刮鱗,鱗下有一層豐腴脂肪,因此“吃鰣魚不去鱗”乃行家老饕的業內規矩,將魚清洗乾淨,保留鱗片,在魚身表面輕劃幾刀,用薄薄豬油將鰣魚裹起,佐以鮮筍、火腿為輔料,傾一碗甜酒釀,撒上蔥白、薑絲、紹酒,置於鍋中,蒸至網油融化,即可出籠上桌。用筷子輕輕提起一塊魚肉,魚汁泉湧,先品魚鱗,至鮮之味在舌尖蔓延開來,魚肉滑順肥腴,潤而厚實,味極鮮美,堪稱“人間珍饈”,最好連著湯汁吮著吃,唯一美中不足的要小心魚刺太多。惜乎,近年來,野生鰣魚幾乎銷聲匿跡,市場買到多是人工養殖的鰣魚,倒是羨慕嫉妒起我祖父那個年代。

昂刺魚
較之昂貴的鰣魚、刀魚,昂刺魚較為親民、接地氣。汪曾祺《故鄉的食物》寫道:「昂嗤魚闊嘴有須,背黃腹白,無背鰭,背上有一根硬骨,捏住硬骨,它會'昂嗤昂嗤'地叫」。昂刺魚刺少鮮嫩,營養可口。

尤其春天一到,菜花開,養了一冬的昂刺魚肥嫩多肉,孩提時,父親經常用昂刺魚煨豆腐湯,營養補鈣,先將昂刺魚處理乾淨,放油鍋內大火轉文火煎透,再加水煮,一會兒工夫鍋湯呈奶白色,投入切成塊狀的老豆腐滾一下,用調羹舀一勺湯汁,鮮掉眉毛,讓人直呼過癮。父親還會預先調好一碟薑、米醋碟,魚肉沾著調味料吃。

/ 視覺中國

蘇州作家葛芳的小說《昂刺魚》寫道“一桌蘇幫菜,清炒蝦仁、松鼠鰣魚、響油鱔糊……最不可缺的是紅燒昂刺魚”,可見,紅燒昂刺魚的地位實不輸蘇幫名菜。在過去,我家牆門間住著車夫一家老小,開了春,車夫老婆常買昂刺魚紅燒,煎過後放糖醋、醬油、鹽、蒜瓣等調味料,還可以加點老豆腐,昂刺魚易熟,燒到入味即可。紅燒昂刺魚是極好的佐酒之物,車夫靠著籐椅,咪一口老酒,夾一塊昂刺魚肉,吃剩下的湯汁可以用來拌飯。

河蚌
開了春,河蚌肥了。江南人把蚌肉配上時令金花菜,做成一道家常小菜——河蚌金花菜,將鮮活河蚌去腮腸胃,洗淨,用刀背敲一遍,開水裡汆過,切成條狀,用黃酒、食鹽醃製好,起鍋燒油,加薑絲、生抽、鹽糖等調味料翻炒幾次,加水蓋上鍋蓋燜煮十分鐘,而後撒蔥花,出鍋備置一旁。

再起油鍋,加金花菜,放白酒翻炒,加少許水,蓋上鍋蓋燜幾分鐘,盛出金花菜,將帶湯汁蚌肉澆在金花菜上,一盤蚌肉金花菜問世了。夾一筷蚌肉,裙邊彈韌性十足,其餘部分肥嫩如雞肝,入口即化,搭配金花菜,既有蕎之鮮美又不乏素的清爽。

電視節目《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除了葷素搭配爆炒,金花菜蚌肉用來汆湯亦能博得滿堂喝采。當年,祖父宴請賓客,一桌子大葷宴席後,來一鍋清清爽爽的豆腐金花菜蚌肉煲壓軸。在燉蚌肉時加入金花菜,撒上白胡椒粉,提鮮又添彩,色香味須臾提高了一個檔次,再放入切成塊狀的小箱豆腐,翠白相間,滋味絕佳,一上桌就被開搶,吃完蚌肉、金花菜、豆腐,連湯也喝個滴水不漏。
法國世界遺產(Ⅰ)―阿爾古城與梵谷
【北京宮宴】燕享食禮| 沉浸式古風用餐體驗

/ /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