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埃及

世界遺產源點阿布辛貝

莊立育
2021·08·05
作者·莊立育

──古埃及文明最燦爛的段落



埃及南疆是一片人煙罕至的荒漠,古埃及人在此沿著高160公尺的河岸開鑿出竟高達60公尺的阿布辛貝神廟Abu Simbel。阿布辛貝,位於埃及南部的阿斯旺省以南三百公里處,是努比亞區域的心臟。


神廟建於西元前1290年~西元前1224年,是為埃及法老Ramesses二世在位的時期,迄今已逾3300年的歷史。這座神廟最初供奉的是Amon Ra、Jarmakis和Ptah三大神,後來成了Ramesses二世的神廟。神廟正面雕出四座Ramesses二世的坐像,在他腳下站立著的是其女兒們與他最寵愛的妃子Nefertari。除此,Ramesses二世另建一較小的廟於附近,是送給妻子Nefertari的。在此,共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Nefertari,每尊都高達10公尺。整個神廟高約33公尺,寬37公尺,縱深61公尺,神廟內壁刻滿了精美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


如此聞名的古蹟,其實在西元1813年前,是被埋在沙裏而無人知曉的。瑞士人Johan Ludwig在西元1813年5月22日,偶然中發現了神廟;而後,1817年8月1日義大利人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刨開了部分沙土,鑽進神廟裏,在此之後,更來了許多旅遊者、考古學以及建築學的專家們來此一探究竟──阿布辛貝神廟得以重見天日,且自神廟再度問世,此處即成為旅遊者嚮往的勝地。

──昔與今,駐留與遷徙


阿布辛貝神廟不僅是埃及神廟中最美麗的一座神廟,而且也是在六十年代的聯合國對「埃及古跡大搬遷」行動的起點。在西元1910年,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于茫茫水海之中,而西元1959年阿斯旺高壩的加建,使得努比亞神廟遺址不可避免地將落到了被湖水淹沒的命運。

西元1960年以後,努比亞文明遺址更是面臨著隨時消失在河水的危險。幸運的是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聯合國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他們在西元1959年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起草了一份國際間合作保護計劃,他們查勘和尋訪了所有位於阿斯旺以南和蘇丹之間的遺址,並發表了關於勘察、考古和發掘遺址的建議書。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許多的努比亞遺址保護措施得以實施,並在西元1960年三月八日,保護組織發表了一份國際倡議書,呼籲全世界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向他們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條件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



1964年遷移時,聯合國大力支持,瑞典專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裝配的方案,將神廟後移180公尺,比原址高65公尺。整個工程於1968年9月竣工,耗資3600萬美元。為紀念這一拆遷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蘭經、二張埃及報紙和一些埃及硬幣以及搬遷過程的檔案。切割拆卸大廟時,要求石塊儘量地大,接縫盡可能地小。每塊重量一般為20至30噸。大廟被切成807塊,小廟被切成235塊。這些石塊用起重機謹慎吊起,運至貯石場按編號存放。然後再運至新址按原樣重新裝配。神廟的裝配工作,正面的接縫全部用與石頭同樣顏色的灰漿補嚴,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過的痕跡,但廟內裝飾面卻故意接縫明顯,讓遊客與後人聯想起神廟的搬遷。

遷移後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時的方位。且大神廟是供奉太陽神,故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時節,太陽光線可以穿過開鑿在岩石裏面深達63公尺的祭台間,照在太陽神雕像上。




>>>點我看
「巨匠旅遊」埃及旅遊專區

耶路撒冷苦路上的韋羅尼加
南非世界遺產(一)非洲最西南端─好望角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