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水牛犁田」你可能看過,但「海牛犁蚵田」可聽過嗎!卡緊來芳苑搭乘全世界唯一的海牛車隊,進入潮間帶採蚵、順便幫海牛洗澎澎!
台灣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描述清朝時期台灣島政經重心由南轉至中北部的開墾史,番挖就是芳苑舊地名;在清代芳苑鄉沿海一帶是平埔族巴布薩Babuza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於此轉折入海,台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叫作番挖或番仔挖(Huan-á-uat),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沿用至今。
芳苑沿海地區的「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是自日治時期使用至今的採蚵法,靠海的芳苑在大肚溪與濁水溪沖積下,擁有廣闊潮間帶,是國內養蚵重鎮之一,由於蚵田位處海泥岸邊,蚵農於1950至60年代由漁戶廣泛運用經特殊訓練的牛隻「海牛」,至潮間帶進行蚵田養殖及採收作業,對比耕田這些牛像是在耕海,所以簡稱「海牛」。全盛時期,當地400戶人家至少有380戶養牛,牛隻數量超過400頭,全村隨時可見黃牛拖著牛車下海,陪伴蚵農種蚵、採蚵的景象;但隨著社會變遷1980年代機械的牡蠣搬運機出現,由於照顧機械鐵牛比牛隻方便、搬運速度又快,養牛人家慢慢減少,到了1990年代,海裡大多是鐵牛搬運機,海牛只剩下百來頭。慢慢潮間帶牛車採蚵瀕臨消失的危機。2008年海牛達人魏清水開始復興珍貴的海牛文化,在地鄉親也接續組成海牛車隊、海牛驛站等團隊,藉由海牛領路隨著季節、潮汐搭配不同行程,帶領遊人體驗潮間帶生態休閒與採蚵文化。
「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此一奇特景象,在民國2012年受到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並以此打開知名度;彰化縣政府在2016年6月審查通過「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為無形文化資產,成為當地第一個以產業為內容的無形文化資產,更因1、芳苑為彰化縣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起,以牛車載運牡蠣之方式,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2、牛車採蚵為近海養殖的第一級產業所發展出來的獨特生活方式,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與環境互動下形塑之生活特色。3、芳苑地區所發展出獨特海牛運蚵方式,為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活型態;不論養牛與訓練,及牛車修理等都有其專業技術,展現出知識傳承與技術培訓,所承載之傳統知識內容具一定系統性與完整性。「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2020年更轉為彰化縣第一個「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也是台灣唯二以漁業產業列入無形文化資產的項目,另一個是新北的「金山蹦火仔」,兩者都是全國獨一無二十分珍貴的漁業模式。

因為海牛的稀少性,希望透過採蚵體驗遊程讓更多人來深入與實踐,進而帶動更多人來關心傳統知識的傳承,讓海牛能繼續繁殖下去,使海牛採蚵文化綿延不絕,也能增加當地農民收入。隨著養牛人家逐漸凋零,海牛也愈來愈少,目前在芳苑潮間帶工作的海牛數量僅剩7頭,如果再不好好保留,過幾年後、海牛耕田的景象妳我就再也見不到了。為了延續如此獨特的海牛文化,縣府團隊結合民間力量,正積極規劃海牛學校,培育、訓練接班海牛,傳承特色文化資產,但並非每頭牛都適合當海牛,且須經3個月至1年半的訓練才能勝任,壽命也僅15至20年,所以也將建立安排退休海牛與耕牛的安養處所,打造最佳的生命教育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