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鐵道專區(高端專列包車.西藏青藏鐵路)

西藏這座城,“小江南”名號都低估了她

玩家帶路
2021·01·20
作者·玩家帶路

西藏這座城,“小江南”名號都低估了她


到底是春意盎然的季節,爭奇鬥豔的花海才是最吸引遊人前往的王牌。

每年3月桃花盛開之際,不少攝影愛好者長槍短炮蜂擁而來,你朋友圈裡的人不約而同好像都在江南一帶的桃花源,但細看定位——西藏林芝。

可能大多數人第一反應不過是詫異,這一高寒乾旱、荒涼廣袤的西藏,似乎並不在我們對江南想像範圍,林芝怎麼比江南更江南了?


*看這桃花源景,是不是一時還以為身處在江南?

事實上,酷愛進藏的遊人早把她當成“進藏第一站”,這一扇門的確顛覆了很多人對西藏的固有印象,“藏地江南”美名如雷貫耳,名氣雖不如拉薩,但要論起自然風光和人文,她能擔得起西藏之最。

林芝,最不像西藏之地
是林芝改變了西藏的旅遊旺季。當西藏到處都是冷雲山林,皚皚雪峰時,林芝一定是最先迎著春的異類。

此時的西藏也因為林芝而陌生神秘。大多數人會將西藏列為一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一旦沿著中國最美景觀318國道進入林芝,所謂的進藏第一眼,不過是驚豔眾人的邂逅——誰說西藏只有世界屋脊和冰川高原?


*雪域桃花,令人心動

每年3月中旬持續到4月底,林芝被一片巨大粉紅色的桃花雲籠罩著,一朵,一樹,一簇,萬株……漫山遍野綿延到村莊、河谷、冰湖,林芝盛放一季桃花,似乎就要公諸於世那般肆意張狂。

當地的藏民說,林芝的桃花是“野桃”。在這片草原上早已盛放了上百年了。

的確,不同於江南一帶多為人工栽培的幹桃花,林芝的桃樹大部分都是百年老樹,樹幹蒼勁古拙,開出的野桃花顏色雖不如江南的豔麗,但更有一種坦蕩蕩於天地間的磅礴大氣,燦若雲霞。


*林芝桃花,是要開出傾城的動靜

“藏地江南”美名不虛,當然林芝遠不止于桃花。

林芝地處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屬於典型的高山峽谷、高原丘陵地貌,海拔高低懸殊,平均海拔3100,最低海拔僅400米,是西藏自治區海拔最低的區域。

“林芝”這名起得妙,在藏語裡面意為“太陽的寶座”,非常富有想像力。也許直到你親臨林芝,才能明白這名字早就蘊含了大自然造物主的寵愛。


*林芝得天獨厚的樣子,比江南還江南

理解林芝首先在“林”。這裡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全國三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占到了西藏的70%,是世界陸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帶,眾多稀有植物和森林原始景觀保存良好,素來就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館”。

其次林芝地貌的形成還得看“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魯藏布江在此地橫切喜馬拉雅山脈,在林芝的南迦巴瓦峰形成奇特的馬蹄形回轉,在墨脫縣奔瀉而下,經印度注入印度洋,由此還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眼前是神山南伽巴瓦峰, 沿路是旖旎的尼洋河風光,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林芝母親河”尼洋河,又與雅魯藏布江交匯形成兩江匯流,構成山、水、林、城交相輝映的自然景觀格局,形成典型的高原河谷城市。

獨特的自然地貌讓林芝成了西藏最濕最綠的地方,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原氧吧”。這也怪不得很多擔心高原反應的遊客會將這裡作為進藏的首選。

有人說,到了拉薩就像喝一杯低度白酒,到那曲、阿裡就像喝了一杯高度白酒,而到林芝就像喝了一杯紅酒,進藏前的微醺熱身。


*林芝低海拔天然氧吧,適合高反人群

西藏之大,大到單單一個林芝地貌就包羅萬象,她開闢了西藏壯美之外的另外一種美,這種美是帶著仙氣。

這裡最美名遠揚的是巴松措。西藏人稱聖湖為“措”,藏語裡巴松措意為“綠色的水”,這裡是藏東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雪峰、冰川、森林、牧場拱照出高山峽谷裡一輪新月似的湖面,怪不得會被讚譽“天使流下的一滴眼淚”。


*一汪碧水巴松措

距離岸邊大約100米處還有一座小島名為紮西島,傳說該島是空心島,與湖底不相連而漂浮在湖水上,一座寧瑪教的古廟“措松廟”恰好交織成一種通靈隱秀的存在。


*扎西島在湖心

《中國國家地理》偏愛林芝,這裡有他們認為“中國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也有中國最美森林的崗雲杉林,還有中國最美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


*米堆冰川

林芝地區冰川面積之廣,規模之大在整個西藏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占地面積僅次於新疆,居全國第二位,中國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卡欽冰川也在林芝的波密縣。

林芝多為海洋性冰川,流動性強,據當地居民稱,這裡的冰川時而多到能把村莊給淹沒,前段時間的“西藏冒險王”王相軍,就曾在冰川探險過程中不幸遇難,他一生癡迷冰川,留下了很多珍貴影片,他曾說“危險有時會讓人上癮”。

林芝的仙氣格局還在於景觀層次極其豐富,就算在冰川一帶,也常見會有森林,冰川之下也可能有垂直分帶的植被,甚至離村莊人家最近,透著一股危險且迷人的氣息。


*冰川下還有植被和村莊

何謂西藏林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林芝宜人,自然早開先人之風。林芝不僅是西藏地區的仙氣擔當,這裡還承載著西藏古老豐富的璀璨過往。

林芝,古稱工布。歷史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史前時期。考古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林芝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不僅會刀耕火種,還可以捕魚狩獵,在藏東南地區,林芝人和林芝文化都是極具代表性的。


*林芝的房屋建築特色

所謂的“工布”,在藏語來說意為“凹地”或“盆地”。由於工布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老林,祖輩以放牧、打獵、砍樹為生,所以在生活習俗上與其他藏區有較大的差異。

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隔開了林芝和拉薩,以工布藏族為主的林芝,不同於一般藏族的長袍寬袖,他們大多是無領無袖,類似坎肩。

居住環境也有差異:藏居多以石頭堆砌,而工布地區雨水多,多為木建築結構,就連過個新年,日子都各異。工布人雖然也講究藏曆,但過的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十月初一。


*西藏林芝魯朗小鎮的木頭房子

林芝之所以為林芝,正在於她相容多元,多民族、多種信仰相融的文化格局。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漢藏交流的要衝。尤其是見證中原內地和西藏千年往來歷史的茶馬古道——位於林芝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太昭古城。

她歷來就是唐蕃古道中路、東路的交匯點,川、滇入藏的必經之地,更是中緬、中印邊境的陸地要衝。清代時期的林芝,是清兵鎮守西藏邊疆的駐紮地。如今在太昭古鎮,依稀還能找到關帝廟、清軍墓群墓碑等古跡文物。


*太昭古城承載著林芝漢藏融合的過往

這裡以藏族為主,聚居著門巴族、路巴族、回族、納西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在林芝南部的墨脫縣,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地方。這裡世代生活在此的不是藏族,而是珞巴族和門巴族,他們的生活習俗非常原始,刀耕火種、狩獵為生、結繩記事等等。


*林芝墨脫縣,雅魯藏布母親廣場上《雅魯藏布母親》塑像

珞巴族的墨脫石鍋雞最有知名度,搭配本地採摘的松茸以及手掌參等燉煮而成,醇香濃郁且富有極高營養價值的山珍佳餚,那就是“舌尖上的西藏”。


*墨脫石鍋雞和魯朗石鍋雞都是藏民美食

門巴族同樣是多居住在深山峽谷地帶的古老民族之一,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他們能歌善舞,他們的古典民歌和民間文學豐富,最廣為流傳的當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歌,這也是很多人對於西藏式浪漫的啟蒙。


*門巴族喜歌善舞

東部與印度交界的察隅縣境內,還居住著少許尚未被國家正式批准為一個民族之列的“僜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更為原生態,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當地的原生態村落構成了一幅獨具亞熱帶風情的青青梯田畫面。


*林芝有非常多原生態村落

往北部的波密縣,這裡不僅有世外桃源,還坐落著嘎朗湖畔邊上的嘎朗王宮遺址,相傳西元一百多年前由吐蕃王朝第十七代贊普兒子夏赤建立的嘎朗王朝,就在這裡建都。波密在藏語裡意為“祖先”,據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就出生於此地。


*波密嘎朗湖邊上的王朝遺址

時間線再捋回現代,林芝依舊讓你覺得處處都是交融。在第一大城市八一鎮,似乎感覺不到自己身處藏地,不時還能看到廣東的騎樓、福建的塔、川菜館和火鍋店遍佈……從20世紀90年代支援工作開始,這裡越來越多漢族人口融入,八一更像是移民城市。

一路向南,魯朗更帶著一種國際範,山水相依和藏式建築,星羅棋佈的高原林海格局還被人美譽為“東方瑞士”。


*魯朗小鎮,被譽為東方小瑞士

何謂西藏林芝?或許正是每一面都猜不透的百變林芝。


林芝人的轉山,是日常

林芝於西藏而言,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人文特質:她的百變多面還包括信仰,這裡不像其他藏區那樣以一種為主,她一向被認為是西藏宗教氛圍最淡的地區,這裡的自然才是真正的主角。

除藏傳佛教外,整個林芝地區的教派還包括西藏原始宗教——苯教、黃教、紅教、白教和花教等。林芝是藏區苯教聖地,這裡有許多苯教遺跡,其中林芝縣東南方的苯日神山是苯教最有名的神山,至今還保留傳說中的大石崇拜、神鳥崇拜等遺跡。


*林芝的神山信仰

西元14世紀,苯教高僧珠塞前來林芝苯日神山朝聖,由此開轉山之先河,幾百年來,前來轉山的苯教徒絡繹不絕。

無論從屬什麼教派,對於當地群眾而言,他們視山為神山,視湖為聖湖,大樹為神樹。愛護高山湖水森林似乎已經成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傳統。

他們相信自然處處有神靈,更加敬畏自然,轉山就是對著大山反復繞走,是當地人自然而然的日常。

“西藏眾山之父”南迦巴瓦峰在當地曾有神奇的傳說,因為主峰高聳雲天,於是當地相傳天上眾神時常會降臨其上聚會喂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雲就是眾神們燃氣的桑煙。據說山頂上還有神宮和通天之路,因而居住在大峽谷的人,都對這座山峰有著無比的敬畏。


*位於林芝地區的米林縣和墨脫縣的交界地帶的南迦巴瓦峰

朗縣佛教聖山紮日莎巴山,被認為是歡喜佛的宮殿,於是民間傳說轉神山一次,便可免除輪回之苦,來生能進入極樂世界,於是每天都有很多轉山者。

“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的梅裡雪山,傳說它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集佛教精神和原始自然民間崇拜於一身。藏民們相信轉梅裡雪山13圈後,便可免受地獄之苦,且轉山人死後靈魂可以升天。


*梅裡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交界處

每年秋末冬初,不單單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都會有大量轉山信徒,不辭千里趕來朝聖,圍著神山頂禮膜拜,少則七天,多則半月,在當地被稱為“轉經”,場面可謂壯觀。

你只知道藏民們緊緊依靠著土地面貌語氣和山水風雪一致,呈現出一種血乳交融的生命姿態,古老而踏實。他們是隔絕於這個時代的永恆隊伍,不代接一代,不表露一滴血跡一絲淚痕,他們的字典裡似乎沒有“妥協”在這兩個字。


*林芝藏民轉山

“轉山”一詞于現今的意義,早已不只屬於藏人宗教儀式,它在倉央嘉措的情詩裡被傳唱成一種浪漫——“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或者轉化成一種生命能量的代名詞。這代名詞尤其勾人心魄,在物欲橫流的當下,誰不想要有淨化重生的生命力。


*轉山的意義,並不在出發和抵達

這讓我想起來一部關於西藏的電影,就以《轉山》為名。以騎行西藏主題的故事總會被人詬病是騙人上路系列,“再不出發就會給青春留下遺憾”的話確實陳腔濫調了些,就像是那首被人唱爛了的《旅行的意義》。

或許更有意思的角度,是旅行本該有更純粹的動力——既然想像中的梅裡雪山是“由175毫升牛奶和250毫升鮮奶油混合,最後再加上兩勺白砂糖做成的巨大霜淇淋”,那就去看看,她到底像不像。


聲名赫赫的石京龍到底香在哪裡?
冰雪聖境 我在長白山等你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