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中(長江三峽‧湖南張家界‧河南鄭州‧湖北武當山)

河南的歷史,都藏在只有河南裡

玩家帶路
2025·03·16
作者·玩家帶路

年少時總想逃離河南,那時候覺得大家一日三餐永遠不變的是饅頭和麵條,現在才發現我已經回不去了。

我好像從來沒有瞭解過真正的河南,也從不曾好好介紹過它。我一直覺得河南的這片土地上,開不出文學的花朵,大家都在忙著埋頭種麥子。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詩人、作家和藝術家在河南這片土地上開出了花。之前一直覺得河南缺乏的是藝術層面的需求,在鄭州各地看的一些展覽也都是浮於表面,主要以商業性和網紅化為主,畢竟城市的底色就是務實。也是因為我之前對理想、浪漫和文藝的追求和理解也太過淺層,總覺得文藝應該是不落世俗的,就是不能沾有泥土和金錢的。

從沒想過,我對家鄉的偏見和藝術的理解因為只有河南發生了徹底的改觀。之前就知道只有河南,這個離家並不遠,但是因為票價過高遲遲沒有去看,直到工作掙錢後才想著把周圍的東西去悉數體驗後再去其他地方探索。所以就臨時決定去只有河南。

之前就刷到過只有河南,大都是網紅式拍照打卡後搭配只有河南同名主題曲的視頻,絲毫看不出真正的只有河南,也許是基於尊重保護原創或者是戲劇內容沒有流量的緣故吧,我希望原因是前者。

這篇文章我就只聊戲劇內容和感受。

看了《李家村》這個主劇場和其他大多數的小劇場,我的感受和很多人一樣,都覺得能明顯看到同一個導演的身影,不同劇場有著相似的理念,比如瞬間讓我能想到的是“導演非常善於留白,總能啟人心智”,開放式的結局或者看似無厘頭的表達,總能讓觀眾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去感受。我記得有進只有河南,喇叭裡有提示說“看劇時不要對號入坐,不要故意去思考,去糾結劇情邏輯和演員演技,只是沉浸進去去看就好……”差不多類似的話。所以,對我而言,每一個劇場都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也是我覺得大家喜歡只有河南的原因,因為太多不同類型的劇場供你選擇,總有一個劇會戳中你讓你印象深刻,這也是導演的聰明之舉。所以很多人會覺得來到這裡不虛此行,多個劇場高強度的視覺感受衝擊,讓人應接不暇,短時間很難消化,就會“滿載而歸”,然後就會有後勁上頭,我想這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我最喜歡的幾個劇場,無論是李家村,還是蘇軾、曹操和候車大廳相關的劇情,我都看到了同一個要素,就是對話感,無論是劇中人之間的對話,還是劇中人跨時空的對話,又或者是劇中人和觀眾的對話及觀眾與觀眾的對話,又或者是觀眾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些在不同劇場裡反復出現,通過對話,讓人思考。很多人喜歡曹操的麥田這部劇,其實從前半段來看,我的感受並不明顯,甚至還有些思緒亂飛,劇情和表演沒有抓住我的主意力,之所以讓我也覺得這部劇還不錯的地方在於曹操看到後人對他的理解,由此而產生的獨白,這段才讓我覺得導演設計的很巧妙,這點其實在蘇軾的河南裡也有相似的片段,那就是後世眼中蘇軾的豁達和樂觀,面對這樣的人設,蘇軾的反應和對話也很有意思。這兩部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打破大家固有思維和刻板印象,重新去思考、去對話、去重塑。而這些劇最後都有留白,從問題出發到以問題結束,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只有河南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那就是它的硬體,尤其是光影和配樂的巧妙融合,讓演員的表演事半功倍,給人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只有河南基於河南,把河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帶到了現代,這也是讓我大為震撼的地方。以黃土地為依託,將文學和藝術與麥田進行有機結合,讓人和歷史有了根,繼而有了生命力,這種由土地滋養的靈魂最終又回到了土地,完成了生生不息的傳遞。因為只有河南的戲劇,讓我看到了麥田的浪漫,土的生命,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虛無,誰說不能坐在田埂上讀詩歌、聊理想。

之前在大理喜洲有一塊網紅稻田,天南海北的遊客都去拍照打卡,當時我就說河南有很多麥田,大家只是把它當作莊稼,它與浪漫、美好、文藝無關,它只是生命的代餐。如果你在麥田裡興奮的拍照,別人只會覺得你有點奇怪。沒想到,沒過幾年,河南也有了自己的“網紅麥田”,只有河南以麥田為依託,這裡的麥田更像是精靈,是河南人的靈魂,我也越來越懂得了河南人的浪漫。

上海全球島!誰家吃自助還要拿著地圖?
總要去一趟貴州吧!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