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捷克(單國)

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與「我的祖國」交響詩

莊立育
2021·07·28
作者·莊立育

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與「我的祖國」交響詩


包括多次到布拉格拍片的知名影星史恩康納萊在內,歐美人士到捷克旅遊抵布拉格後每每玩味「巍峨高堡Vyšehrad」,總會把史上最知名的標題與寫景音樂「我的祖國Má vlast(My Country)」聽上幾遍,再到高堡的史麥塔納墳前靜坐沈思。

史麥塔納所創作「我的祖國」,其實是六篇可以各自獨立、又可以連成一氣的交響詩所組成,組曲包括了:「巍峨高堡Vyšehrad(Castle on the heights)」、「伏塔瓦河Vltava (The Moldau)」、「薩爾卡Šárka」、「從波西米亞的草原與森林Z českých luhů a hájů(From Bohemian Meadows and Forests)」、「塔波爾Tábor」以及「布拉尼克Blaník」,其中以「伏塔瓦河」一曲最為著名,「巍峨高堡」則是在與其他五曲中有重要的關連性。


西元一八七四年史麥塔納開始創作「我的祖國」時,因為梅毒感染造成嚴重聽障,他決定辭去布拉格歌劇院指揮職務專心作曲,十一月完成第一曲「巍峨高堡」總譜,接著完成第二曲「伏塔瓦河」時,雙耳已經全聾,該曲僅花三個禮拜便全部完成。一直到西元一八七九年完成第六曲,六首連篇交響詩才算大功告成。

史麥塔納以「巍峨高堡」緬懷國家舊日的榮光,巧妙的用兩把豎琴表現出金碧輝煌的希米亞王朝,以遊唱詩人的詩歌吟唱方式來拉開序幕,遊唱詩人逐一述說在高堡所發生的故事,接著由法國號和木管吹奏出象徵高堡光榮的主題。接著充滿張力的弦樂和緊湊的小號則描述著武士們在城堡比武爭鬥的場景;然後出現抒情卻帶傷感的主題,似乎是在緬懷著波希米亞王朝光榮的過去,最後轉回這座已被無數戰爭摧殘的城邑。


















「伏塔瓦河」是波西米亞區最重要的河流全長四百三十公里
,起源自蘇馬瓦Šumava山脈,流經波西米亞平原。它主要有兩條源流,Teplá Vltava溫而急促、Studená Vltava冷而平靜,相匯之後穿過森林。史麥塔納在樂曲中一開始以長笛伴隨著弦樂器的撥弦,讓我們聽到伏拉塔瓦河源頭的涓滴之聲,然後象徵著伏拉塔瓦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匯合,蜿蜒而平緩流過了森林和草原,先描述獵人狩獵後農民婚禮,隨著夜幕低垂、滿天星斗,水精靈被月光誘出來輕舞;朝陽乍現東方,河水突然流入湍急的聖約翰險灘,輾轉間到了布拉格河曲,河面豁然開朗,水勢緩緩流經巍峨的布拉格城堡轉折北上。

可以說,在音樂史上,從來沒有一首曲子可以像「我的祖國」這樣細膩的借描述一條河流,來豐富一國歷史,說它是捷克的國魂,也不為過。最有趣的是,當年史麥塔納在瑞典哥廷堡指揮當地愛樂集團die Philharmonische Gesellschaft時,受到學員所唱的民謠影響,以致於「我的祖國」重要主題其實並非捷克民謠而是瑞典民謠。

回顧歷史在西元十九世紀世紀後半期,整個波西米亞區域,尤其是布拉格,合唱協會、藝術協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現,歌劇院也紛紛開幕。知名作曲家德弗札克、揚納傑克等人也在這股風氣滋潤下,創出許多優秀作品。西元二十世紀共產政權入侵之後,許多波西米亞音樂演奏家逃亡海外,演奏家們音樂風格特別融入思鄉情節,民族性成了波希米亞音樂文化共同特徵,但卻沒有任何人能超越史麥塔納,這位在捷克向奧地利發起獨立革命運動時,毅然返回了布拉格並且不知疲倦的投入復興捷克音樂的愛國作曲家。

史麥塔納終其一生致力波西米亞民族音樂的振興,雖然西元一八八四年的病重並且失聰使得史麥塔納淡出了公眾,但作為作曲家失聰並沒有讓史麥塔納停下工作,臨終前不久,精疲力盡的史麥塔納被送進精神病院,當年五月十二日安靜地離開人世年僅五十歲;他的遺體隨即被安葬在布拉格的高堡Vyšehrad墓園(位於5-40號墓地)。

瑞士人間天堂
捷克世界遺產(一)波希米亞玫瑰鎮─庫倫洛夫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