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中(長江三峽‧湖南張家界‧河南鄭州‧湖北武當山)

黃土高原的精靈——陝北窯洞

玩家帶路
2021·10·12
作者·玩家帶路(中國老司機)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



什麼是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佈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

《墨子•節用》中說:“古人因丘陵掘穴而處。”《新語》中還有“天下之民穴居野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的說法,這些證明人類都曾有過穴居的歷史。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棱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瞭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窯洞建設的地理背景
廣袤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巴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間。

1.建築用材:
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築用材和取暖用材。土質鬆軟的黃土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在黃土高原形成了溝壑連綿的壯美景觀。黃土高原長期的人類破壞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使得當地建築缺乏建築用材和取暖用材。
2.地形: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形崎嶇,平地少。
3.土壤性質:
黃土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緊密,直立性好,適於鑿挖。先民們因地制宜,創制了這種居住方式。他們利用黃土層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過一個個寒冷的冬天,也使窯洞成了黃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黃土的礦物成分以石英構成的粉砂為主,因而黃土地層構造質地均勻,抗壓與抵抗剪切破壞的強度都較高,在挖掘窯洞之後,仍能保護土體自身的穩定。黃土層厚度達百米以上,而且黃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構築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
4.氣候:
黃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對在當地挖鑿窯洞也十分有利。黃土通常具有濕陷性,在乾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黃土,遇到雨水浸濕後會產生較大的沉陷。但是黃土高原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整個黃土高原年均氣溫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個黃土高原的降雨量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也就是從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濕潤地區,到晉中、陝北、隴東等中部的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就成了半乾旱區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乾旱區。以陝北的黃土高原為例,這裡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78%,非常適合建造窯洞。
就是這些由黃土層構築的獨特地理環境,成了窯洞天然的建造場。窯洞這一特殊的傳統民居,除了能達到冬暖夏涼的居住效果,還具有就地取材節省建築材料、節省建築用地、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優勢。

窯洞的挖掘方式
1.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後,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確定。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於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的擔上來,非常辛苦。
2.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後,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後,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乾之後,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幹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
3.紮山牆、安門窗:窯泥完之後,再用土墜子紮山牆、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並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靠窗盤炕,門外靠牆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於創造窯洞良好的空氣環境。

窯洞的類型
窯洞可分為三大類:明莊窯、土坑窯、箍窯。

明莊窯:也叫崖莊窯(靠山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莊挖窯。"陶複陶穴"中的"陶複",指的就是明莊窯,有一莊三窯和五窯。

土坑窯: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陶複陶穴"中的"陶穴"即為這種下沉式地坑莊。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簷,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窯洞的傳承與發展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人們走進陝北,只見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中,錯落著一排排的窯洞。這裡的居民祖祖輩輩就居住和生活在這些窯洞之中,它以成為陝北農民的象徵。以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窯洞民居為載體,開發有陝北特色的窯洞文化旅遊。


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的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這種建築形式表現出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傳統生態思想。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建築與自然的結合, 在人與自然的密切接觸與親和相用中,利用天材, 就地利 , 順應自然, 為我所用。
 
北京最全美賞楓去處!滿山遍野的紅葉,再不去就晚了
中國六大雪鄉在哪裡?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