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秘魯‧精選系列

秘魯~和你想得不一樣!

Nick Lin
2021·12·08
作者·Nick Lin(探索印加祕境)

或許曾聽說當時的印加帝國處處是黃金~

這可由「印加」這兩個字來說明,其意思原指太陽神的子民可謂「太陽的後裔」~

印加民族相信太陽神因蒂(Inti)就是他們的祖先,亦是信仰中最重要最高級的神,因為對於當時以農為業的印加人而言,太陽掌控了農作物的收成,不但提供陽光讓農作物茁壯成長及豐收,太陽亦照亮了日常的一切並驅走黑暗。

 

所以土地是印加經濟繁榮的基礎,在當時印加帝國內個人是沒有私人土地的,耕地歸公社所有,分別屬於太陽神、國王和具階級之公社成員所有,農作生產用於祭祀、維持公社運作及軍隊開支,之後再由國王平均分配給人民,而社會制度是早期的奴隸制,印加王是統治全帝國的專制君主且獨攬大權。



在每年播種前,印加王會以太陽神之子的身分,舉行神聖的首耕儀式,他用一把金質木橛挖開土地,然後親手播下種子,代表了人民向太陽神之父祈求往後的農業活動都能得到護佑(此類儀式最早始於南美的部落族長,會在自己的全身塗滿金粉,再到山中的聖湖中洗淨,而祭司和部落貴族會將珍貴的黃金及寶石投入湖中,來獻給所祭拜的神。)... 而此種儀式某部分也是為更加鞏固每一任印加王的權力象徵,而黃金的顏色和太陽的光芒相同,因而把黃金叫做「太陽的汗珠」,在當時黃金與白銀並非什麼了不起的財富,白銀則多為祭祀月亮之用,都只被視為裝飾的材料而已...



一直到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在1532年一位西班牙貴族的私生子~ 法蘭西斯科·皮薩羅,率領著一支由167名武裝人員組成的殖民軍,發現秘魯的黃金多得像西班牙的鐵一樣,因而湧起了歐洲對殖民地有的黃金的貪婪,而讓該處有了黃金之都的稱號(那至今還保存的太陽神殿和過去印加王的宮殿,在這個區域當時被稱為Qorikancha,意思就是黃金之地,雖然目前已看不到過往大量的黃金牆壁或裝飾,但據記載,當時神廟除了外牆部分是黃金,內殿更是鑲滿了厚厚的金板,完全看不到石頭的痕跡,而宮殿中的一切物品,從炊具到除草的鋤頭都是純金的,且在皇宮的浴室不但浴缸是用黃金打造的,就連排水管道都是非金即銀)。



曾經輝煌~如今荒涼~為何印加文明會如此輕易地覆滅...

印加文明與瑪雅和阿茲特克,並稱三大古老文明,而印加帝國又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是以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而聞名,那如此強大為何會輕易地滅亡~ 究其根本應為2大原因:

(1)除了當時西班牙侵略殖民,武力上無法有效對抗之外(西班牙已使用火槍跟重弓弩,而印加當時僅使用石斧也對西班牙軍隊的鐵製頭盔、鎧甲無效),西班牙人的騎兵也讓印加士兵畏懼,因在當時整個南美洲根本沒有大型野生動物,能稱得算大型的也只有可愛的羊駝,當印加士兵看來胸披鎧甲騎著戰馬的西班牙殖民軍簡直就像天神一般。 而在宗教上也是被徹底打擊,因印加沒有文字,所以是高度仰賴這些祭祀之地,殖民時期西班牙將太陽神殿直接轉建為教堂,廢除其集合了政治、軍事和宗教信仰之地。


(2)就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帶來了美洲所沒有的天花病毒,使得17到18世紀的印加原住民人口數大幅減少,最終走向毀滅,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一般在染病後會出現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像感冒的症狀,跟我們現在的Covid-19很類似...所以當時若有面罩...印加人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或許現今的歷史會有所不同...。



納斯卡線

大家若有聽過納斯卡線的話,關於它的繪製原因就是眾說紛紜~ 比如像是外星人的航空起降跑道線... 首先講一下它的發現以及推測的繪製方法~ 是在1939年美國的一位考古學家(保羅柯索Paul Kosok),當時是為了在尋找古印加時期的引水渠遺址,在自駕飛機考察時意外發現,而依據未完成的一些圖形來推測繪製原理,因為這一區域表面有一層較薄的火山岩和礫石,在長期的風吹日曬下表面顯得較為深暗,所以當時的人應是先堆滿石塊來標示線圖,然後沿著線圖的外廓來磨除這些深暗石塊的表層來界定邊界,再移除線圖內部的石頭並沿著邊界擺放,讓線圖的邊緣更為突出。


雖然納斯卡線的許多謎團都未能解開,不過也因為此區氣候乾燥四季幾乎無雨,在大自然的保護下才得以將地畫保存得如此完整,所以有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地畫是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祈求上天降雨滋潤大地(另有一說則是發掘有許多納斯卡線都和夏至或冬至點連成一線,是描繪古代的星圖、曆法,甚至是星系間的坐標,直線代表星系的運動,而幾何圖型則代表著螺旋星系)。


科學家以碳14測得納斯卡線約是在西元200~700年之間所製,介於納斯卡文明及帕拉卡斯文明時期,目前已經發現的納斯卡線就超過了800條直線、300多個幾何圖形和70多種動植物,甚至還有類似人類的造型(這些線條隨著日照角度及考古路徑持續被發現,近期一次較大的發現是在去年~一塊巨大的貓畫像),其他像鯨魚、蜂鳥、蜘蛛、禿鷹、猴子、樹、人型、手... 等非常多個圖案,而那這些線圖都沒有重疊的部分,從30多公尺長到三百公尺都有,範圍廣且各圖型也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最佳的觀看方式就是乘坐小飛機,在至少像101的景觀層高度... 也就是至少400公尺高的空中來俯瞰這些巨型藝術品。


在搭乘小飛機前,我們會要辦理登機手續(要秤重~ 不是行李而是體重,順便可以知道旅遊的這幾天吃得好不好...),8人座的空間通通靠窗,為確保飛行時機體平衡,座位則是依照體重下去分配,全程約為一個半小時,頭尾的各25分鐘則是飛去飛回,實際觀看時間約40分鐘,一開始一定會很興奮~ 終於能看到這巨型謎圖,但隨著機身先往左盤旋後再往右盤旋,幾次之後心裡會有OS…好囉~夠囉~機長~我們看到這邊就可以了謝謝...所以暈機藥建議是必須先行服用,而每個座位都有放置可對照的圖形卡,過程中可以很明確的對照目前所觀看到的圖形。

世界最高淡水湖~的的喀喀湖

其最大看頭就是蘆葦島,至今仍約有110座由蘆葦草編織舖築而成的浮島,這些蘆葦浮島是烏洛族Uros的家,據稱當時印加人來襲,Uros人為了抵禦才選擇居住在蘆葦浮島上,一旦敵人來襲侵他們就會將蘆葦移動到湖面上安全之處,不同大小的浮島可以拼接在一塊,必要時還能即時分開以利在湖面上快速移動,雖然烏洛族在當時極力躲避,但最終還是為印加帝國所統治,烏洛族自稱是「太陽的兒女」也曾經有過自己的語言(Puquina)...



這些浮島所採用的材料是當地人稱之為Totora的蘆葦草,高約5〜6公尺,製作過程是先將曬乾的Totora綁成一束束的khili,再將這些khili編製成浮島和房屋,島面的最上層再舖上一層層厚約1.5公尺的乾蘆葦,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湖水中,最底層的蘆葦草會先腐爛,所以是天候狀況每兩至三個星期,就會再繼續舖蓋新的乾蘆葦草。


每座浮島的面積從60~100平方公尺不等,使用年限約15年~25年,依照不同大小可居住2至10戶家庭,而蘆葦浮島上除了有一般住家外,還有出租民宿、小型餐廳及商店、學校和教堂。我們在參觀這些蘆葦浮島的途中,還有機會乘坐用蘆葦草編製而成的蘆葦船Balsas,因蘆葦容易吸水所以船的壽命大約只有一年左右就要翻新。



想去秘魯了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行程專區這邊請▸▸
https://reurl.cc/OrL2Ng

踏往非洲的墊腳石~薩丁尼亞島
秘魯~其實應該是這樣!
Nick Lin

/ Nick Lin /

夢想,不一定要奢侈,只要邁出第一步! 旅行,就是讓夢想投進現實的一種可能! 有時不妨說走就走~不限定的漫遊旅行~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