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

柏林牆的歷史(上)

莊立育
2016·06·18
作者·莊立育

柏林牆的歷史(上)

「柏林是史詩,也是悲劇;是光榮,也是恥辱;是意志並發著絢爛的色彩向宇宙的四面八方輻射,也是暴力充斥可怕的黑夜,瘋狂地搖撼歐洲。」



柏林牆的由來
柏林牆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關係的産物。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戰敗的德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和戰爭期間吞併的別國領土,而且根據1945年美、英、蘇三國克裏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約11.4萬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分別割讓給了蘇聯和波蘭,其餘德國領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則由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建立4個佔領區, 1945年6月5日在柏林簽署了《關於擊敗德國和四國政府承擔德國最高權力的宣言》,正式宣佈:「在1937年12月31日的邊界內的德國將分成四個佔領區,即東部爲蘇聯佔領區,西南部爲美國佔領區,西北部爲英國佔領區,西部爲法國戰領區。」 並由4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的最高權力。

分裂的德國
儘管在戰後關於德國的國際文書中,有關各國都表示要保持德國的統一,使德國在清除納粹和軍國主義之後成爲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但是,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不同,目的和利益迥異,對各項協定都作有利於自已的解釋。於是圍繞著實施波茨坦協定、恢復德國統一以及西柏林問題,4大國及其佔領區內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爲競爭對手,蘇聯佔領區和西方佔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爲現實。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後將其在德國西部的佔領區合併,召開西占區立憲議會,制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

一個德國,三套系統
在此後的長時期中,德國的分裂被視爲戰後歐洲秩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此情況下,原德國首都柏林的東半部蘇占區和西半部美英法占區形成了兩套體制:兩個市政府,兩套員警體系,兩種貨幣。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钜額援款,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像個孤島。1945年到1961年間,大約有269萬東德人通過東、西柏林的81個通道紛紛逃向西部,占當時東德人口的1/6。


柏林牆的建立
1961年8月13日淩晨2時,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燈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東西分隔的開始。星期天,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現一道40公里長的帶刺鐵絲網沿著蘇聯佔領區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發佈命令,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後改爲混凝土牆,建成舉世矚目的「柏林牆」,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全長169.5公里,沿牆修建了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里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此外,還有一接觸使會發出信號的鐵柵欄和供邊防軍士兵巡邏用的巡邏道119.5公里。柏林牆設有7個過境站,供牆兩邊的人員來往之用。總共有5千人越過柏林牆逃出,至少255人在越境時死亡,其中的171人是在試圖越過市中心的混凝土牆時喪生的。柏林及其混凝土屏障也成了冷戰及東西德間諜戰的最前沿。克格勃和中央情報局在兩邊分別設有大規模的諜報機構相互對敵,蘇聯就在連接波茨坦與西柏林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上與西方交換被俘間諜。1961年10月27到28日間,美蘇兩軍就美方進入蘇占區權力一事發生爭執,雙方坦克在弗裏德裏希大街的查利檢查哨正面對峙了16小時之久,這可能是東西方關係中最敏感危險的一幕。


柏林牆的推倒
柏林牆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西方的強烈反對和指責,邊境事件層出不窮。西方常以違反人權爲由,要求拆除柏林牆。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就此指出,他不反對拆除,但這必須是在導致建牆的因素消失之後。進入80年代後,隨著東西方關係的緩和及兩德關係的改善,柏林牆一帶的緊張氣氛大爲緩解,埋在兩德邊界上的自動射擊裝置和地雷被拆除,往來人員明顯增多。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刮起了「改革」和「自由化」的旋風,民主德國的萊比錫等地也爆發了要求「自由化」的群衆遊行。民德執政的統一社會黨內部鬥爭激烈,昂納克被迫辭職。在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影響下,新上任的民德領導人克倫茨作出了突破性的決定—開放柏林牆關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時57分在宣佈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牆的那個晚上,約10萬人象潮水一般從柏林牆的東邊湧向西邊,所有的護欄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爲阻隔就這樣消失了。史稱「柏林牆倒塌」。


39年後的新柏林牆
2000年8月13日,柏林牆原聯邦德國一側的過境站“查理哨所”重新建成,並舉行了落成典禮。在此之前,一堵長約70米的新柏林牆也已經樹立了起來。不過這一次德國並不是想再次搞分裂,而是希望以這種方式讓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後人都記住這座象徵著國家分裂的標誌性建築,記住現代史上德國曾經分裂的史實。
原來的「查理哨所」是前民主德國於1961年9月22日修建的,它是在柏林東西部之間建成的第三個哨所。查理哨所建成後僅幾個月,美國和前蘇聯就在哨所的兩側部署了各自的坦克,從而使查理哨所成爲冷戰的最前沿。美軍還在查理哨所邊豎起了一塊警告牌,上面寫道:「你已經離開了美國管轄區」。這塊警告牌當年也成了冷戰的標誌物之一。這些坦克在查理哨所邊一直停留了28年,直到1989年底兩德開放邊界後才被各自的主人撤走。查理哨所也在1990年6月22日被推倒。


上圖為新查理檢查哨

還原歷史遺跡,記憶分裂史實
8月13日落成的新查理哨所只是一個小規模的私人博物館。這座白色木制小屋的擺設、甚至內部的電力設施和衛生用品都是按原來的查理哨所設計的。建築師們爲了還原查理哨所原來的面目,查找了幾乎所有可以找到的照片。該博物館的總經理賴納•希爾德布蘭特介紹說,爲了重建這個哨所,他們等德國政府的批文就足足等了兩年。新的查理哨所共耗資9萬美元,而且全部來自捐贈。希爾德布蘭特稱:「我們就是想保留住這個哨所,以供後人瞻仰。」
除了查理哨所外,合併後的德國聯邦政府還重建了一堵象徵性的柏林牆。爲重現柏林牆的原貌及其周圍的緊張氣氛,新柏林牆兩側的崗亭、無人區、鐵絲網、坦克坑和警犬等都一應俱全。新柏林牆原聯邦德國一側也依舊站立著身穿美軍和英軍服裝的士兵,但他們只不過是德國士兵裝扮的。
目前,德國聯邦政府還在重修一段被人們稱爲東部畫廊的柏林牆。在冷戰時期,這段柏林牆是絕對的禁區,任何人不得接近;1989年底兩德開放邊界後,不少藝術家聚集到這裏,紛紛在這段柏林牆上吟詩作畫,用以歌頌和平。

德國凱旋門——布蘭登堡門
我們先是來到了圍牆的中心,6月17日的布蘭登堡門(6月17日,約有400名反蘇聯的群衆被射殺,故以此爲街名),這也是德國的凱旋門。站在門下仿佛置身於一頁悲壯的史冊中。10年前,這裏也曾是萬千電視攝影機的焦點。這道門曾因圍牆的築起而遭關閉,後來便成了德國分裂的象徵。一直到圍牆拆除之後,布蘭登堡才重新開放。


羅蕾萊
羅蕾萊(Loreley或Lorelei)是一座萊茵河中游東岸高132米的礁石,坐落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境內。羅蕾萊礁石處的萊茵河深25米,卻只有113米寬,是萊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險峻的山岩和湍急的河流曾使得很多船隻在這裡發生事故遇難,如今仍有信號燈指引過往船隻注意安全。
來自法國奧弗涅的傳教士哥亞曾定居在羅蕾萊,以便救助經常遇難的船員,他成為城市的主保聖人,葡萄酒釀造者、船員、陶瓷匠、砌磚工人和小飯店經營者的保護神。羅蕾萊礁石所在的城市和臨近的另一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聖哥亞豪森和聖哥亞。

德國人的「命運之河」
自遠古時代起,萊茵河(Rhein)便是德國人的「命運之河」。西元55年,凱撒大帝曾在科布倫茨以北的安德納赫建造了一座跨河大橋,從此萊茵河即成為羅馬帝國與日爾曼各部族紛爭之地的最後邊界。 羅馬的史學家塔西圖斯這樣描述日爾曼人:「他們碧眼紅發,身材魁偉,尤其勇猛善戰。」果然,當奧古斯都皇帝的軍團大舉渡過萊茵河時,遇到了強烈的抵抗,損失了近兩萬人的精銳部隊。但同時,日爾曼人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世界歷史的洪流。

萊茵河的羅蕾萊傳說
萊茵河畔,無數堅實的城堡,豐美的葡萄園,牧歌情調的小鎮,貫穿了800多公裏長的流域。幾百年來,她象徵著日爾曼民族性格中矛盾的特質,一方面感情豐富,性情豪爽,另一方面卻沉思默想又傲慢不遜;既好戰又多情,善哲思又浪漫。傳說中,羅蕾萊本來是個美麗的女郎,但是有一天,她的心上人華特卻因為與人打賭輸了,決定跟村中另外一個女孩安娜結婚。

羅蕾萊聽到消息,跑到河邊大哭,哭得天昏地暗的。河裡出現了一群水妖,告訴她,假如她願意當萊茵河的新娘,就幫助她復仇。絕望的她悲憤的答應了,並且按照水妖的指示,跳進河裡。不久,華特的婚禮開始舉行。他其實並不想跟安娜結婚,所以心神不寧的東張西望。突然,他看見羅蕾萊高高坐在懸崖上,於是身不由己的向著懸崖走過去。安娜發出一聲慘叫,倒在地上死了。

悔恨之中,華特奔向羅蕾萊的懷抱。水妖警告羅蕾萊,她已經是萊茵河的新娘,要她回到河裡,而華特則失魂落魄的繼續向前走,縱身從懸崖上跳入水中。從此以後,人們就經常看到羅蕾萊坐在懸崖上,梳理著她的金髮、唱著迷人的歌曲。在河上來來往往的年輕水手,一不小心受到蠱惑,就可能連人帶船撞上岩石,送掉了性命。


《羅蕾萊小檔案》
「Ley」在古凱爾特語中是礁石的意思
「Lore」則來自古德語的「lorlen」,意思是「低聲說話」

 德國海德堡派浪漫主義詩人克萊門斯•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在的敘事詩「在萊茵河邊的巴哈拉赫城」中寫道,羅蕾萊是一位迷人的女人,她的美麗抓住了所有男人的心,也最終奪去了他們的生命,他將羅蕾萊描繪成給船員帶來死亡的海妖塞壬。
著名詩人海涅更使得這個傳奇變得遠近馳名。那一年,海涅沿著萊茵河旅行,一路上受到很親切的招待。有一天晚上,他喝得太多了,在宿醉殘留的鬱悶中,他寫下了那些著名的句子:「不知道為了什麼,我會如此悲傷,古老的傳說縈繞我心,無法釋懷……」
 德國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爾歇爾(Friedrich Silcher)為這首詩歌譜曲,在19世紀成為了德國民歌,它在德國是如此的膾炙人口,以至於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雖然海涅是猶太人,他的作品都被納粹禁止和燒毀,但唯獨這首「羅蕾萊之歌」仍被保留,只不過作者被改成了「匿名」


馬上看【巨匠典藏】德瑞雙峰、國王胡新天鵝堡幸福13天

馬上看【巨匠典藏】德國易北漢莎13日

馬上看【巨匠旅遊】東歐 德國專區

馬上看【巨匠旅遊】西歐 德國專區


波羅的海人鏈 跨國爭獨立
2021日本櫻花季開花、盛開預測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